实话实说,折叠屏手机还有好几公里路要走

8月11日晚,小米2022年秋季发布会来袭,发布会前,雷军微博一面展示了此次发布会的主题——“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”,一面重点介绍了搭载小米“微水滴”转轴的全新MIX FOLD2。

尽管发布会上,还有众多没有宣传的重磅产品及消息:推出仿生机器人“铁大”,并率先马斯克一步推出的原型机 ;公布了小米造车在团队、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,并说 “未来两年不准备辟谣、不介绍新进展”“会在合适的时候定期汇报”,表明态度;智能家居方面,发布了开放式厨房好帮手——米家智能净烟机P1……

但是,在发布会前,相比大佬如何穿越低谷,人们更感兴趣的是,小米MIX FOLD2是如何凭借一条“微水滴”转轴打通“折叠屏手机最后一公里”的?小米定义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是什么?行业和消费者是否认可?

重重疑问不无道理,毕竟折叠屏手机的风吹了四五年,在智能手机增量见顶的时代,手机厂商们好不容易抓到一个“折叠屏”机遇,都凶猛扑上去,国外的三星,国内的HOVM,甚至手机天花板苹果也早在2018年向美国商标和专利局提交了多份折叠屏技术专利。

然而,和大厂们造折叠屏手机的热情相比,折叠屏销量却显得有些冷清,尽管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达到710万部,较上年的190万台,同比增速超过270%。但是在COUNTERPOINT RESEARCH、DIGITIMES、IHS 、头豹研究院等一众数据资讯机构的预测下,早在2020年,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应该接近甚至突破上千万。

那么,小米此次声称的折叠屏“最后一公里”做得如何?折叠屏手机是否到了最后一公里?

在发布会上,雷军开门见山:“厚度问题是影响折叠屏体验的最后一公里。”

而如果跟小米自己的上一代相比,MIX FOLD 2简直“脱胎换骨”。

犹记得去年小米MIX FOLD发布后,引来网友一顿狂潮,喜提“遥控器”、“半成品”等绰号。不怪网友嘴不留情,是MIX FOLD一代太过于拉胯——27:9的外屏比例,极大地限制了横向内容展示,外形直逼遥控器;在同行都采用120HZ刷新率时,小米用外屏90HZ、内屏60HZ的刷新率,束手束脚;软件适配也留下诸多BUG,且发布时适逢MIUI系统优化被全网喷之时......

对比同行,更像个“六边形战士”——从屏幕、摄像、电池容量等各方面核心参数上看,小米没有特别突出的长板,但也没有特别拉胯的弱项。

而这,就来到了“最后一公里”?

其实本质上,折叠屏的增量功能点就两个,大屏+分屏,全都指向了“提升信息获取效率”。

所谓痛点,就是必须马上要解决的问题,它充满着紧迫感,“没有不行”;痒点则是“想要,但没有也行”,比如饥肠辘辘的时候,用一碗饭就能解决痛点,但有人把它做成了扬州炒饭;需求程度最轻的兴奋点,属于“尖叫性需求”,比如有人给了扬州炒饭,还附赠五星级酒店霸王餐。

那么,在手机、平板基础之上,进一步“提升信息获取效率”的诉求,属于哪种?可以肯定,它不是痛点,更像是介于“痒点”和“兴奋点”之间——比直板手机体验更丰富,并且随着软件生态逐渐壮大,说不定还可以解锁更多奇妙的技能。

可问题是,在转化为“卖点”之前,它不可避免地要跟排在最前面的“痛点性需求”——智能手机,更准确地说,是和高端智能机作对比。

小米MIX FOLD 2对比自己的上一代,可谓是给足了诚意。但对比自家顶配旗舰机12S ULTRA,在同内存、同样配置第一代骁龙8+的情况下,MIX FOLD 2相比12S ULTRA贵了3000元,却在不少方面还差点意思:

无独有偶,华为折叠屏力作MATE XS2也遇到了类似尴尬的局面。

简单说,忽略屏幕及稍高的电池配置,华为折叠屏性能在各方面不及自家旗舰产品。

小米、华为如此,其他厂商更无一例外。例如,三星旗下的常规直板旗舰GALAXY S21 ULTRA,使用了超大底1亿像素主摄+1200万像素超广角+1000万像素3倍长焦+1000万像素10倍长焦组成的四摄系统。但更贵的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3,后置摄像头使用了小底1200万像素*3的主摄+超广角+2倍长焦,无论是像素还是长焦,都不及前者。

众所周知,苹果“寸土寸金”的设计中,电池让路于厚度,造成小容量,为用户广为诟病。而到了折叠屏这里,为了不使手机握在手里变成搬砖,电池线圈厚度不得不更大幅度地被抹去,由此也造成了小米、华为等折叠屏,展开屏幕尺寸大了一倍,但电池容量却更小;

至于镜头,矛盾更为突出。超大底CMOS主摄,凭借更高清晰度和灵敏度等优势,成为近年来高端旗舰机内卷最激烈的方向之一。卷到小米12S ULTRA这里,甚至用上了1英寸超大底CMOS。

铰链的设计也充斥着“取舍”的矛盾感。以小米此次“微水滴形态转轴”为例,根据B站UP主@HYK的专业分析,如果里面采用了“楔形结构”,那么不可避免会变厚,需要以牺牲电池容量、镜头配置为代价;如果没有采用“楔形结构”,而用更轻薄的铰链设计,那么使用的体验是,“能明显感到铰链中的齿轮在咬合”。

总结来说,重量、厚度、折叠体验,都是折叠屏当下最浅显的“一公里”问题,而如果解决这些问题,是以牺牲镜头、续航、分辨率等其他“一公里”问题为代价的,那么折叠屏离真正的大规模量产,还有好几公里的路要走。

更不要说,在所有性能问题解决之后,还有真正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横亘在前——价格。

无论是销量远不及预期,还是折叠屏手机在产品力上的种种问题,都决定了折叠屏手机还未走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但是,在这“最后一公里”之前,或者说,不管有没有走到最后一公里,屏幕及铰链供应商都已经悄咪咪赚到钱。

从智能手机到折叠屏手机,最突出,也是最重要的两大零部件——屏幕和铰链:

后者铰链,是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相对转动的机械装置 ,比如在门窗、衣柜门、橱柜门上见到的合页,在折叠屏手机中,就是将内外屏连接起来的装置。

早在发布会前4天,雷军就在微博官宣了小米团队自研微水滴形态转轴,历经651天,以创新的一体化轻量设计,带来更小的微水滴半径,更短的转轴宽度,更轻薄的上手体验。

尽管海报一发,评论区惊现余承东曾经的“发言”——水滴铰链是华为的独家专利,如果看到任何一家公司的折叠屏合上没有缝隙,那一定是用了华为的专利。但华为水滴也好,小米的微水滴也罢,本质都属于水滴形铰链。

网友笑语过后,昨晚发布会,雷军正式揭开这条转轴的神秘面纱:超耐磨MIM合金打造定制小型化铰链机构、一体化精密制程、空间立体化堆叠、超薄屏幕,以及使用轻盈高强度的碳纤维双翼浮板等,可谓是从铰链设计方案、材质、制造工艺、堆料方式等方面全力出击,将折叠屏手机厚度干到展开5.4MM,折叠厚度11.2MM。

而在屏幕上,小米更是在行业均有的UTG超薄玻璃基础上,联合三星打造了ECO OLED屏幕,将偏光片换成彩色滤光片,实现功耗降低25%,屏幕透光率提升33%,将折叠屏手机屏幕向前推动一步。

由于折叠屏手机的折叠需求,所以,采用普通玻璃基板、不能折叠的LCD 和刚性 AMOLED 就被PASS出局,而采用透明PI(即下图中基板部分)进行封装的AMOLED柔性屏幕就成了必然选择。

而在技术成熟且竞争格局稳定的AMOLED面板产业,手机厂商显然不想自己下场,吃力不讨好,只想借供应链一臂之力,和柔性AMOLED产业链携手共进,完成并完善自家折叠屏手机的生产发展。

目前来看,三星是业内最大的AMOLED屏幕供应商,其屏幕不仅用在自家两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系列和GALAXY Z FLIP系列上,还收下了OPPO FIND N系列的大单;此外,华为选择了京东方,小米则牵手维信诺。

不过,如果循着屏幕供应商继续往上游拆解,就会遇到技术难题。初代折叠屏手机出来后,以CPI为基板的折叠屏产生了折叠铰链凸起、屏幕折痕和黑屏等缺陷,也成了大众吐槽折叠屏手机的主要槽点。为此,具备更稳定、耐久显示效果的UTG 玻璃(超薄玻璃)就取代CPI,成了折叠屏手机屏幕的新宠儿。

但是细扒UTG产业链,可以发现,在生产制造的前三个环节,重点被国外企业掌控,国内只有长信科技、凯盛科技等公司在减薄深加工环节参与,也算掌握了技术,有望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。事实也证明,UTG厂商已经赚到钱了。

比如,凯盛科技公开在年报中表示,其自研30微米UTG玻璃,客户包括三星、京东方等面板龙头,进而间接进入华为、三星等折叠屏手机厂商供应链。2021年,公司新型显示和新材料主业收入大幅增长,新型显示业务收入50.7亿元、同增22.31%,新材料业务收入11.8 亿元、同增48.75%。

屏幕上有供应商助力,而在折叠屏手机的另一重要部件——铰链上,手机厂商们选择了自研,而说起来,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心酸。

重要性和复杂性都决定了,铰链不会很简单。

折叠屏手机中的铰链,不仅要支撑屏幕的开合,亦关系到屏幕是否会在翻折过程中损坏,体验是否顺滑等——比如,能否帮助折叠屏实现紧密贴合和平整展开、阻尼感如何、可不可以实现自动悬停、能够支持多少次开合寿命、重量和尺寸是否小到满足便携需求……

市面上广为流传的艰辛故事是,OPPO 从2018年到2021年, “4年更迭6代,用136个零件,花费100美元(约合669元人民币)”推出的“水滴铰链”方案,最终成功搭载于OPPO FIND N。

小米和OPPO自研铰链的努力和心酸不是个例,盘点三星、华为、荣耀、OPPO、VIVO等折叠屏厂商,其在铰链上的努力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:

一是设计方案——从U型铰链到水滴型铰链。

三星最早发布U型铰链,其优点在于便于快速生产及后续改进,对材质、零件精度等要求较低,当然,缺点也是很明显的,比如内外屏缝隙及屏幕折痕明显,用户体验大大降低;

而华为、OPPO以及小米推出的“众多水滴”,本质上都属于水滴型铰链,因为具备更大的弯折半径,可以有效改善折叠屏折痕,以及内外屏贴合更紧密的问题,说白了,就是完全针对U型铰链缺点而存在的方案,目前也成为主流方案。

二是材料——铰链好用之后,如何让转轴铰链更轻,手机厂商在材质上功夫。

比如,此次小米通过定制小型化铰链结构、超耐磨MIM合金以及碳纤维双翼浮板等减少了冗余的复杂结构,让转轴更为简洁,在厚度和重量上实现突破。

华为二代折叠屏最终选用了性能出众的锆基液态金属材料,在工艺上与金属注射成型(MIM)相结合,具备精度高和更轻薄的优势。

而VIVO更是在最新发布的VIVO X FOLD中采用了多重航天级材料——液态金属锆合金、FS53航空钢、301手撕钢片、18NI250时效钢、钛合金等,这也表明了未来铰链材料将往MIN(金属注射成型)和高强碳纤维迈进。

中心证券数据,普通U型铰链零部件数量60+个,成本约150~200元,而水滴型铰链数量普遍达130+个,成本是U型铰链的3~4倍;而VIVO搭载航天级别材料的铰链成本更是高达1200元。

且不说制造的问题,仅铰链的重要性、复杂度,以及价格等问题表明了手机厂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其实,折叠屏的最后一公里和小米是否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都不是那么重要,在一系列方案和参数面前,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产品体验和价格。

而就这两个核心问题上,折叠屏手机厂商们还需努力,从“痒点”到“卖点”还有距离。